北京office
電 話:010-82133252
傳 真:010-82133282
E-mail:src@oziesqu.cn
上海office:
電 話:021-64700358
傳 真:021-64706540
E-mail:src@oziesqu.cn
廣東office:
電 話:020-84016200
傳 真:020-84016006
E-mail:src@oziesqu.cn
嗜肺性軍團病桿(gan)菌是(shi)一(yi)種生長(chang)于(yu)土壤、河(he)流、湖(hu)沼等自(zi)然界當中的細菌。
在冷卻塔、沐浴設施、游泳池(chi)、加濕器、熱水槽(cao)等儲水、循環水設施中特(te)別(bie)容易繁(fan)殖(zhi)。
由于這種細菌而引起(qi)的感染癥叫(jiao)做嗜肺(fei)性(xing)軍團病,癥狀為(wei)高燒、呼吸困難、惡心、昏倒(dao),嚴(yan)重的可導致死亡。
兒童(tong)、老人(ren)(ren)、病人(ren)(ren)等(deng)抵抗(kang)力較弱(ruo)的人(ren)(ren)群(qun)需要特(te)別注意。
MIC是(shi)表示抗(kang)菌(jun)物質抗(kang)菌(jun)能力的單位。
用(yong)于(yu)衡量消毒劑(ji)等產品的抗微生物(wu)繁殖能力(li)。
被檢菌(jun)在稀釋(shi)后的被檢藥劑中(zhong)被抑(yi)制繁殖的最低(di)濃度(ppm)稱為MIC。此時處(chu)于靜菌狀態。
MIC并不等于(yu)抗菌劑制品(pin)的必要添加(jia)量(liang),而是衡(heng)量(liang)抑菌效果的一(yi)種(zhong)標準之一(yi)。日本化學療法(fa)學會(hui)法(fa)是其中(zhong)一(yi)種(zhong)測量(liang)方法(fa)。
指含有引起突變或(huo)異常的細(xi)胞的菌落。
EC50是藥物安全性指標。其含義是,引起50%個體有效的劑量。LC50((半致死濃度)):Lethal Concentration50
在動物(wu)急性(xing)(xing)毒性(xing)(xing)試驗中,使(shi)受(shou)試動物(wu)半數死亡的毒物(wu)濃(nong)度。
LC50可表示物(wu)質的急性毒性。LC50值越高,急(ji)性毒性越低(di)。
是指能夠引起試驗動物一半(ban)死(si)亡的藥物劑量(liang)。可(ke)表示(shi)急(ji)性(xing)(xing)毒性(xing)(xing)程度。
一般情(qing)況(kuang)下,LD501500mg/kg—體(ti)重的(de)數值(zhi)以上可視(shi)為安全范圍。
是指人或動(dong)物每日攝入某種化學物質(食(shi)品(pin)添加(jia)劑、農(nong)藥等(deng)等(deng)),對健(jian)康無(wu)任何(he)已知不良效應的劑量。一(yi)般為無(wu)作用量(NOAEL)或無影響量(NOEL)的百分之一。
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 L1902 /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for Standardization 20743
1990年(nian)11月1日制定(ding),最新版2008年發(fa)行。
是“纖維制品抗菌(jun)能(neng)力試(shi)驗(yan)方法(fa)?抗菌效果定量(liang)試(shi)驗”的(de)日本工業(ye)規格(ge)。
2007年(nian)成為國際(ji)標準(zhun),與(yu)ISO20743為同(tong)一試驗內容。
對(dui)象制品為抗菌(jun)防臭加工及(ji)經過抗菌(jun)加工的纖維(wei)制品。
試(shi)驗(yan)中使用的細菌(jun)有黃色葡萄球(qiu)菌(jun)、肺(fei)炎桿菌(jun)等。
JTETC對此試驗(yan)評價的抗(kang)菌加(jia)工制品給(gei)予認證。
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 Z2801 /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for Standardization 22196
2000年12月20日(ri)制定,最新(xin)版2010年發行。
是“抗(kang)(kang)菌(jun)加工制品抗(kang)(kang)菌(jun)性能(neng)試(shi)驗方(fang)法(fa)?抗菌效果”的日本(ben)工業規格。
2007年(nian)成為國際標準,與ISO22196為同一試驗內(nei)容。
對象制(zhi)品(pin)(pin)為經加工的塑料制(zhi)品(pin)(pin)、金(jin)屬制(zhi)品(pin)(pin)、陶瓷制(zhi)品(pin)(pin)等。
以抗菌加工的制品表面抗菌性試(shi)驗(yan)方法和試(shi)驗(yan)結(jie)果(guo)為指(zhi)標(biao)。
試驗(yan)中使用的細菌有大腸桿菌、黃色(se)葡萄球菌等。
SIAA根據試驗的抗菌(jun)能力評價結果進行自主登錄。
是日(ri)本社團(tuan)法人纖維評價技術協(xie)議(yi)會(JTETC)制定的標(biao)準。
指培(pei)養(yang)18小時后的(de)標(biao)準布活菌數(B)除去培養(yang)18小時后加工布活菌數(C)的值。
試(shi)驗用黃色葡萄球菌進行,對數(shu)值在2.2以上視為有效(xiao)。
社團法(fa)人纖維評價技術協議會(JTETC)所制(zhi)定的(de)標(biao)準。
剛(gang)接(jie)種的標準布活(huo)菌數(A)除去培養18小時候(hou)的加工布活菌數(C)得(de)到的數(shu)值(zhi)。
殺(sha)菌活性值分為“一般用途(tu)”與“特殊用(yong)途(tu)”。“一般(ban)用途”中以黃色葡萄球菌及肺炎桿菌進(jin)行試驗,且對(dui)數(shu)值在0以上視為有效(xiao);“特殊用(yong)途”中除了上述兩種菌外,還會利用(yong)MRSA進行試驗(yan),且對數值超過(guo)0視為有效。
JISZ2801抗菌性(xing)試驗方法所規定(ding)的試驗法,是衡量抗菌效果的指標。
培養24小時后的(de)無加工品活菌數(B)除(chu)以培養24小時后的抗(kang)菌(jun)加(jia)工品活(huo)菌(jun)數(C)得到的數值。
抗菌活性(xing)值在2.0以上視為有(you)抗菌效果。
半(ban)知菌類,霉(真(zhen))菌的一種(zhong)。
增殖時會從(cong)菌絲產生分解淀粉(fen)和蛋白質的酵素。
在食品中繁殖時會產(chan)生毒性,因此在(zai)醫學界也受到重視。
微(wei)生物在固體表面形成的集合體。譬如牙垢(gou)、廚房粘(zhan)稠污(wu)漬等(deng)都(dou)屬(shu)于生物膜。
生物膜由細菌(jun)、酵母、真菌(jun)等(deng)復雜形成,會阻礙藥劑效果。
病原性(xing)大腸(chang)桿菌中,腸(chang)管出血(xue)性(xing)大腸(chang)桿菌的一種。
在(zai)牲口和(he)人的糞便中繁殖(zhi),會引起腹瀉、嘔吐等消化器官不適(shi)于并發癥(zheng)。
兒童和老齡人還會引(yin)發溶血性尿毒癥(zheng)等。
根據菌細胞壁(bi)、鞭毛(mao)抗(kang)原類型,除(chu)了O-157還存在O-111等種類(lei)。
主要感染(ran)途(tu)徑為食物、動(dong)物接觸。足夠的加熱與(yu)消毒可有(you)效預防傳播。
是腸(chang)桿菌科沙門氏屬的(de)(de)總稱。存在(zai)于雞(ji)、豬等的(de)(de)消化器(qi)官(guan)內,以雞(ji)蛋(dan)、肉為載體對(dui)人(ren)傳播。
在70度高溫下加熱1分鐘以(yi)上可(ke)消滅。
感染(ran)后會有8~72小時的潛(qian)伏(fu)期,然后出現腹痛、高燒等癥(zheng)狀。
也是食(shi)物中毒(du)的(de)一(yi)種(zhong)原因。
屬于(yu)革蘭陰性(xing)運動細菌,廣泛分(fen)布(bu)于(yu)人和(he)動物的腸內、糞便(bian)內和(he)下(xia)水道等。有(you)鞭毛,活動性(xing)強。
變(bian)形(xing)桿菌(jun)(jun)一般不(bu)致病。夏、秋季節溫度高(gao),變(bian)形(xing)桿菌(jun)(jun)在(zai)被污染的食品中大量(liang)繁殖,如食用前(qian)未徹底加熱,其產生的毒素(su)可引起中毒。(摘自百(bai)度百(bai)科)
存(cun)在于皮膚中(zhong)的(de)一種絲(si)狀(zhuang)菌,有數(shu)十(shi)種類型。
在人與動物間傳播時,寄生在(zai)皮(pi)膚角質層,以角蛋白為營養增殖,是引起腳(jiao)癬等癥狀(zhuang)的原因。
是(shi)蠟樣芽胞桿菌的一種,廣泛分布于土壤、植物(wu)、空氣等生活環境中。
芽胞狀態時有抗熱(re)性(xing),部分(fen)可在100度高溫下存(cun)活(huo)30分鐘以(yi)上(shang)。
腐生菌繁殖后會產生毒(du)素,有時(shi)引起食物中毒(du)。
是革蘭陰性(xing)運動(dong)細菌(jun)的獨立營(ying)養細菌(jun),對無機硫磺化(hua)(hua)合物(wu)進行酸化(hua)(hua)還原(yuan),作為繁殖能量。
在下水道、管路繁殖時,從硫化(hua)水素中產生硫酸(suan),腐蝕混(hun)泥土。
脫硫(liu)弧(hu)菌屬的(de)一種細菌,可還原厭氧環(huan)境中的(de)硫(liu)磺化合物。
在(zai)下水(shui)道中,為了硫(liu)酸化細菌繁殖,可將(jiang)硫(liu)酸鹽換成硫(liu)化水(shui)素(su)。
革蘭陰性、厭(yan)氧、好(hao)水(shui),可在腸(chang)內繁殖,腐(fu)蝕食物(wu)。
對(dui)人與動物的致病(bing)性較弱(ruo),但抗藥性強,是醫院內感染的主(zhu)要病(bing)菌。
常在于(yu)人與(yu)動物的腸內(nei)。格蘭陰性(xing),厭氧,被(bei)視為食物污染的指標菌。
可分解葡萄糖、乳糖,產生(sheng)酸、氣(qi)體。本為(wei)非致病性細菌,但極少(shao)情況下會產生(sheng)病原(yuan)性,引發(fa)炎(yan)癥。
是(shi)格蘭(lan)陽性菌,厭(yan)氧(yang),可耐4~15%濃(nong)度的鹽分,對干(gan)燥、加熱也有較強抵抗能力。廣泛(fan)分布于(yu)化膿(nong)傷口、鼻、喉、皮膚、毛發等生(sheng)活環(huan)境中(zhong)。
產生毒素可引(yin)起(qi)食物中毒。
常(chang)在于人的表面,與MRSA一樣對抗生素有(you)抗性。區別是MRSE不會產生凝(ning)血酵素。
1961年由英國發現,是對抗(kang)(kang)生素有(you)抗(kang)(kang)性的黃色葡萄球(qiu)菌。
致病性較弱,與健康(kang)人(ren)(ren)體接(jie)觸不會引起嚴(yan)重(zhong)感染(ran)癥(zheng)。但嬰幼(you)兒、老齡人(ren)(ren),抵(di)抗(kang)力較弱的人(ren)(ren)群感染(ran)后(hou)會引起肺(fei)炎、腸炎、敗血癥(zheng)等,嚴(yan)重(zhong)則導致死亡。
是(shi)表示化學物(wu)(wu)質有害性(xing)的(de)一(yi)個指標。指在慢性(xing)毒性(xing)試(shi)驗等動(dong)物(wu)(wu)實驗中,按(an)一(yi)定方式或途徑與機(ji)體接觸,未能觀察(cha)到(dao)任何對動(dong)物(wu)(wu)產(chan)生損害作用的(de)最(zui)高劑量。
相關指(zhi)標有“NOAEL(無可見有害作用水平)”,“LOAEL(有毒性反(fan)應)”。
是表示化學(xue)物(wu)(wu)質有(you)害(hai)性的一(yi)(yi)個指標。指在慢性毒(du)性試驗等動(dong)物(wu)(wu)實驗中(zhong),按一(yi)(yi)定(ding)方式或(huo)途(tu)徑與機體接觸,未能(neng)觀(guan)察到任何對動(dong)物(wu)(wu)有(you)毒(du)性影(ying)響(xiang)的最高劑量(liang)。
相關指標有 “NOAEL(無可見有(you)害作用水平) LOAEL(有毒性反應)”。
抗菌(jun)譜是(shi)指抗菌(jun)劑(ji)的(de)抑菌(jun)作用有效的(de)微(wei)生物范圍(wei)。根據最小抑菌(jun)濃度(MIC)等指標決(jue)定。
對格(ge)蘭陰(yin)性菌(jun),格(ge)蘭陽(yang)性菌(jun)等多種細菌(jun)有效(xiao)的抗菌(jun)劑,視為(wei)廣譜抗菌(jun)的抗菌(jun)劑。 反之,只對特定的細菌(jun)有效(xiao)的抗(kang)菌(jun)劑(ji)(ji),視為窄譜(pu)抗(kang)菌(jun)的抗(kang)菌(jun)劑(ji)(ji)
近幾年發現次數(shu)較多(duo)的新型白癬(xian)菌(jun)(jun),是南北美與歐洲(zhou)流(liu)行的頭部(bu)白癬(xian)主要原因。在柔道等格斗項目中,選手之間會相互(hu)傳染足癬(xian)等皮膚真菌(jun)(jun)。
紅色毛癬(xian)菌(jun)(jun)是一(yi)種人源的皮癬(xian)菌(jun)(jun),引起常見(jian)的皮膚淺部真(zhen)菌(jun)(jun)病(bing),如手(shou)癬(xian)、足癬(xian)、頭癬(xian)等。(摘自百(bai)度百(bai)科)
可能引起小水皰型皮癬(xian)的(de)一種(zhong)白(bai)癬(xian)菌(jun)。
年輕人群(qun)中發病較多(duo),且(qie)多(duo)發于指甲等部位。
革蘭氏陰(yin)性(xing)菌(jun),屬于假單胞菌(jun)目(mu)的(de)一種(zhong)。
存在于衣服等家庭環境中(zhong),其生(sheng)成的TMHA酸會使潮濕的衣服產生異味,因此近年在學(xue)術研究界也受(shou)到關注。
分布(bu)于(yu)土壤、水、植物等廣泛環境中,且常存在于(yu)人的口(kou)腔和腸管當(dang)中。
細長、桿(gan)狀的格蘭陰性(xing)腸內(nei)細菌。會引(yin)起(qi)肺炎、尿路(lu)感(gan)染、敗血癥等病狀。
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 Z2911
1957年3月(yue)29日制定,最新版于2010年發布。
是關于(yu)“抗(kang)霉性能試(shi)驗方(fang)法(fa)”的日(ri)本工業(ye)規(gui)格。
本規(gui)格所相應的國(guo)際規(gui)格有ISO846、ISO9022-11及IEC60068-2-10。
對象制品(pin)為一般工業制品(pin)、纖維制品(pin)、涂(tu)料(liao)(liao)、皮革制品(pin)、塑料(liao)(liao)制品(pin)、電氣制品(pin)、電子制品(pin)、光學制品(pin)、光學機(ji)器等。
試驗所用(yong)到的霉有黑曲(qu)霉等五(wu)種孢子懸濁液。
SIAA根據試驗的防霉(mei)能力評價結(jie)果(guo)進(jin)行(xing)自主登錄。
版權所有(C) 2006-2025 北京艾斯爾科技有限公司
電 話:(010)82133252 傳 真:(010)82133282
地 址:北京海淀區大鐘寺東路168號16號樓805室 電子郵件: src@oziesqu.cn
京ICP備05016608號-1 京公安網(wang)備11010802013688號